平凡见真情 无悔写人生

                                             平凡见真情  无悔写人生
                          ——记江苏省镇江市十佳勤政廉政干部张兴淮

    提起中国象棋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张国凤,镇江人都十分熟知,她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夺取桂冠,为家乡赢得了荣誉。而提起张国凤的父亲,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他就是现任润州区城管局主任科员的张兴淮。虽然没有女儿那样叱咤风云,但张兴淮几十年如一日,用一身辛勤的汗水,勤政廉洁,踏实工作;用一颗滚热的心,扶贫济困,奉献爱心;他恪守“实干为民,律已助人,恪尽职守,奉献社会”的人生格言,忠实实践“三个代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同样也赢得了人们的称颂和社会的认可。2003年,中共镇江市委授予张兴淮同志“镇江市十佳勤政廉政干部”称号。
    1995年6月,当组织上决定将张兴淮从宝塔路街办主任岗位调任润州区城管局副局长,分管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时,由于事先没有心理准备,他一时犯起了嘀咕:润州区辖区内城郊结合部多,战线长,卫生状况差,城管局作为市容环境整治的主管部门,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很多,去了能干好吗?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时刻听从党组织的召唤,不管干哪一行,都要为老百姓谋利益。于是,他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熟悉基层情况是做好城管工作的基础,上任伊始,张兴淮立即着手进行调查研究。白天,带着笔记本,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每到重点难点地段,都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力求全面掌握辖区内环境卫生状况。由于视力不太好,经常在骑摩托车执行公务途中摔倒受伤,跌破了好几条裤子,腿上留下了10多处疤痕。但他丝毫没有退缩。晚上,独自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查资料,翻地图,尽快掌握有关政策法规,熟悉城管工作业务,找准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理清工作思路。几个月后,他跑遍了全区的大街小巷,掌握了城管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推行“一里一岗”、“三位一体”、“垃圾袋装化”等卫生保洁制,主持制订了“统分结合、分级管理”的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法。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保洁队伍。通过努力,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近年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直是市、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任务十分艰巨。炎炎夏日,酷暑难当,张兴淮和几位同志深入到农村田头屋舍,改造露天粪坑。柏油路被太阳烤得发软,到了中午更是饥渴难忍,头晕目眩。夜晚,市区运输抛洒滴漏和偷倒垃圾现象十分严重,成为创卫工作的顽症。张兴淮坚持带着市容科的同志们伏击巡查,查处违禁车辆,督促纠改,常常日夜作战,每天只能休息几小时。有些年轻同志劝他保重身体,先回一步,但张兴淮坚持与他们一起巡查,常常到第二天凌晨,回家小睡片刻,又和同志们一道投入第二天的环境整治工作。
    一天晚上,妻子高血压的老毛病又犯了,躺在床上恳求张兴淮第二天请假陪她去看病。可是,想到明天要到街道检查环境卫生,张兴淮尽力说服了妻子,一清早就赶往单位。妻子独自去医院挂水,中途出现药物反应,昏迷了几个小时,当张兴淮中午赶到医院时,刚刚苏醒过来的妻子望着他默默流泪。
    一个星期天,女儿荣获亚洲象棋赛冠军,满怀胜利的喜悦和离别一年的企盼,经领导特批,准假一天,带着奖杯兴冲冲地赶回了家。为了筹备比赛,春节也未与家人团聚的女儿,一直等着张兴淮回家一起吃顿团圆饭,喝一杯庆功酒!可当时正在中山路牌湾路口巡查的张兴淮,哪有时间顾得上回家吃饭呢!从晚上七点一直等到夜里十一点钟,饭菜热了好几遍,女儿坚持要等,张兴淮只能打电话向女儿解释。凌晨,当张兴淮回到家,不忍心叫醒女儿,准备第二天再陪她拉拉家常。可是次日清早,女儿因时间紧迫,没有等张兴淮醒来就带着一丝失望匆匆离开了镇江。
    张兴淮老母亲身患癌症多年,可忙于工作,从未请过假,照料母亲的重任就落在了妻子身上。母亲病重昏迷时,张兴淮正身处创卫一线,当他忙碌了一天,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去世。当全家人哭着看着他时,他深深地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和家人。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整治,市区道路抛洒滴漏现象大为改观。同时,在辖区内新建垃圾箱、垃圾房400多个,改造露天粪坑5000多个,改造旱厕50多座,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多年的城管工作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下水道不通、化粪池外溢、道路难行等热点问题。这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茅宫二区45、46栋有60多户居民,化粪池长期不通,粪便经常漫溢到一楼地面,臭气熏天,群众无法行走。在整治中,张兴淮成天困在工地,制定方案,组织施工,并和工人一起动手干,粪水泼洒在身上,双脚踩进了粪池,汗水湿透了衣服,坚持干,经过十几天彻底改造,化粪池清干净了,下水道疏通了,居民群众高兴了。
    广东山庄是我市80年代初开发的居民小区,由于规划滞后,长期缺乏综合管理,导致近年来小区功能衰退,配套设施不全,违章建筑积压,偷盗现象严重,居民要求整治小区的呼声不断。要对出口繁多、积弊深重的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任务重,难度大。张兴淮整天困在小区里,四处勘察路况地形,调查研究制定方案,上墙公示征询群众意见,同时耐心细致地做好各家各户的思想工作,喉咙说哑了,嘴里含着润喉片坚持工作。可是工程刚开始不久,有少数居民不予以支持。封闭管理的外围墙上午砌好了,下午被推倒;白天砌好了,晚上被推倒。张兴淮教育同志们无论多难,都要做好说服工作,决不和居民发生冲突。经过20多天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小区整治任务,受到居民和市、区领导的好评。
    1996年以来,凭着为民解困的热情,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张兴淮负责整治影响市容环境的重点难点问题620多个,协调解决了卫生死角80多处,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先后送来了六面锦旗。张兴淮也多次被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授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个人、社会服务承诺制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如果说勤政为民是张兴淮对工作的一贯追求,那么坚持原则、廉洁奉献则是他对自己的一贯要求。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始终把“廉洁奉献”作为自己的座名铭,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三个代表”,让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
    在小区整治工作中,许多施工队都来自外地,家庭经济都不太好,他们多次想请张兴淮吃顿饭,喝杯酒,有的还提着烟酒、带着红包到张兴淮家里,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认为:群众与干部血浓于水,都是一家人,怎能伸手去花民工的血汗钱呢?
    张兴淮在工作中历来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有的亲友下岗待业,家庭困难,可他从未利用职权将亲友安排到城管局下属单位工作。有一次,他的连襟调动工作,关系已转出,接收手续还未办好,想暂时安排到他的单位,他没有答应。家里的人不理解,说他太不近人情了。外甥女考初中时,因差0.5分,未能达到重点初中的分数线,时任市教育局中层干部的张兴淮硬是没找人开个后门,还是坚持让外甥女上了普通初中。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是郑培民同志生前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也是张兴淮的人生座标。在他的工作经历中,先后有6次机会享受福利分房待遇,然而在机遇面前,他选择了让房。
    1979年,当时张兴淮分配在市教育局工作,负责教职工住房建设和分配。他一家四代十口人挤在两间平房里,局领导考虑到他家庭的实际困难,决定把棒槌营一套新房分配给他。这时,恰逢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下放农村的教师返城了,他得知一位姓张的老师一家4口还没有栖身之所,便主动把自己刚拿到手的新房钥匙送给了张老师。
    1982年,东门坡教工宿舍建成了,张兴淮又一次分到了一套新房,可当他得知一位老校长爱人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儿子急需等房结婚时,张兴淮主动将新房子让给了这位老校长。自己却住到了无任何卫生设施的一间半的简易平房里。
    1988年,调任大市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张兴淮更有住房分配权。单位在弥陀寺巷购买了两套新房,根据规定,张兴淮家可以分到住房。但由于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他又一次把新房让给了别人,而满以为可以住到新房的妻子又一次失望了。
    1994年,宝塔路街道在岗子下开发了一栋住宅楼,同事们都说,这下张兴淮该拿一套了。然而这一次,升任宝塔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的张兴淮,又一次出人意料让了房。把房子分给了年轻干部,其余房子全部出售,为单位积累资金。小孟湖片区开发时,张兴淮帮助开发单位搞拆迁,解决了许多矛盾,开发单位决定给张兴淮安排一套住房,作为给街办的补贴,张兴淮坚决拒绝了,同时把面积增加给居委会作为办公用房。张兴淮在宝塔街办工作了4年,开发单位拆除了街办近千平方房屋,有很多房源,给别人安排了许多住房,唯独自己没有拿一套房子。大家都说:张兴淮“真傻”。
    就这样,张兴淮一次次把新房子让给别人,2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全家一直住着简易潮湿的平房,直到2000年才有所改善。
    “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是孔繁森同志对爱的理解,张兴淮同志也同样在生活中实践着爱的最高境界,凭借着一颗朴素的同情之心去关爱身边的弱势人群,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30多年来,他长期资助革命老区8位毫不沾亲带故的老人、3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1位身患精神分裂症的同学,另外,还抚养了外甥和外甥女,因其姐患先天性弱智,姐夫39岁即离开人世,姐姐和外甥、外甥女一直跟着张兴淮生活。
    刘定鼎,一位孤寡老人。1974年,张兴淮回湖南老家探亲,在与家人的闲聊中得知,村里有一位叫刘定鼎的老人,老伴去世多年又无儿女,生活很是艰难。他当即决定每月从自己35元的工资中拿出5元钱寄给老人。后来,随着工资收入的不断提高,寄钱的数目也不断增加,从5元、10元到100元、200元,直至老人去世。为了满足孤寡老人的愿望,张兴淮还将老人接到镇江家中,住了一年多时间,让老人欢度晚年,使老人真实感受到人间真情。
    张阿林,镇江师范同学,溧阳农村人,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二十多年来张兴淮一直关心照顾他,张阿林每年都要到镇江精神病医院治疗,每次都吃住在张兴淮家。经常大小便洒在家中床上,夫妻俩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洗刷。当他家建房子有困难时张兴淮又伸出援助之手。并经常带衣物去看望张阿林,村里人都说:“不是亲人,胜似兄弟。”
    胡翔宇,张兴淮抚养的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中的一个。因为父母无暇照顾,家住官塘桥镇的胡翔宇幼时上学有困难,张兴淮得知后主动上门把这个年仅六岁的孩子带回家生活了十年,发现他天资不错,便开始指导他下象棋。为了提高翔宇的棋艺,张兴淮和妻子每天送他到体育馆学棋,多少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1992年,翔宇在江苏省少年象棋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亚军,现在已经成为镇江市棋院的一名象棋教练。张兴淮资助抚养的另两名孩子也都出色地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2004年1月,组织上安排张兴淮退居二线,这时,有人说:“老张啊,你已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工作上就不必太认真了,该清闲清闲,享享清福了!”。可他则认为,为群众服务不论职务高低,虽然自己工作岗位变了,但党员身份没有变,共产党员履行义务、关心群众疾苦的责任没有变。
    不少居民群众,本着对张兴淮的信任,打电话给他,要求解决一些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张兴淮都打的去现场,和群众交谈,找有关部门协调,帮助解决问题。
    “一个人在社会上活几十年,为社会为他人做了些什么?尤其是作为一名党员,当初入党为什么,现在应该干什么,今后将来留下什么。”这些话语经常在张兴淮耳边回响,而这些都要靠实际行动去回答。社会上不少下岗职工看到江苏电视台播放张兴淮的事迹后,打电话给他,求助解决一些生活困难。他都一一上门,看望他们,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同时想方设法,四处奔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板壁巷王同志家十分困难,张兴淮得知后多方协调,帮助他爱人解决了清扫保洁员的工作,并经常在经济上给予资助,使他女儿能安心读书。银泉小区50多岁的花允新身患疾病,爱人和儿子都没有工作,生活十分艰难,张兴淮得知后四处联系,帮助他爱人和儿子找到了工作,平时还经常上门在钱物上给予资助,使他一家生活得到了保障。光明新村一位残疾人,因没有车库,生活不方便,张兴淮主动协调帮助购买了车库。她很感激,送来了数百元购物券,张兴淮婉言拒收。当她家下水道堵塞,向张兴淮求助时,张兴淮又请来临时工,帮她家疏通了下水,使她们全家深受感动。
    张兴淮的事迹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公开后,不断有信件飞来。今年2月的一天,《镇江日报》社的刘记者收到一封南京炮兵学院学生左先勇的来信,他在信中说:“尊敬的刘记者,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阅读这封信,此时此刻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您讲述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原来,他就是张兴淮资助了15年的左镇都老人的孙子。他们一家由于老人去世,和张兴淮失去了联系,找了十多年都没能找到,因为老人去世时一再叮嘱儿孙们,一定要找到恩人,并当面致谢。左先勇偶然在2003年3月5日的《镇江日报》上看到刘记者写的一篇关于张兴淮助人为乐的文章,才找到了他们全家的大恩人。左先勇为何报考南京炮兵学院,就是因为离镇江近啊!离他们全家的大恩人近啊!他终于完成了爷爷的夙愿。信中最后说:“张兴淮叔叔是一位雷锋式的好党员,他那无私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的成长,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像他一样,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助人为乐,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张兴淮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真切的传递。
    4月份,润州区委作出了向张兴淮同志学习的决定后,张兴淮亲手抚养的外甥女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一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饱含深情的给区委李书记写了一封信,信中诉说了舅舅对她和哥哥的关怀与照顾,无处不流淌着对舅舅的敬佩与感激之情。信中说:“舅舅真的就是活雷锋,连他自己的女儿在内,总共抚养了七个小孩长大成人,这是多么不简单啊!这里面又有多少辛酸和甘苦啊!我感谢上苍把这个舅舅赐给了我,扯平了夺走我父亲的不公平。”
    几十年来,张兴淮在扶贫济困、助人为乐方面先后花费5万多元,虽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他觉得这些钱花得值,因为它换来了老人的喜悦、兄弟的亲情和孩子的欢笑。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因为短暂,所以人活着要有点精神,活得就要有价值。一张张荣誉证书,一面面锦旗,正是张兴淮一心为民、克已奉公、勤政务实的一面面镜子,“吾日三省吾身”,它们时刻鞭策着张兴淮忠实实践“三个代表”,以点滴言行,化作关爱之情,继续为人民群众贡献微薄之力,以先进性、时代性永远实践一名普通党员入党誓词和人生价值。他时刻牢记着: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